愿竭力以守義兮,雖貧窮而不改。——【南朝】《后漢書·張衡列傳》 ?嘉絨文化借以衍生的這塊土地,廣闊幽深,神秘寧靜。建筑是他們的驕傲,《后漢書》里記載,“眾皆依山居止,壘石為室,高者至十余丈,是為邛籠”。這“邛籠”便是嘉絨藏族的碉群和寨群,卓克基土司官寨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這里還有阿旺巴扎大師主持修建的最后一座寺廟“大藏寺”;春天最適合沿著大金川河奔騰的峽谷而行,雙柑斗酒,梨花繁盛,美麗的神山達瓦更扎就安靜地坐落此處,世世代代守護著嘉絨藏民。嘉絨是研究民族發(fā)展的一個密碼,無論是它的語言還是變遷的歷史,都極富神秘和異域色彩,被包裹在令人堪嘆的繁華自然景觀里
《后漢書》九十卷,南朝宋范曄撰。范曄字蔚宗,順陽人。出身于一個世族家庭。他的祖父范寧曾任晉豫章太守,著《谷梁集解》一書!妒(jīng)注疏》中的《谷梁傳注疏》就是以《谷梁集解》為基礎(chǔ)寫成的。他的父親范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覽群書、潛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曄有很深的家學(xué)淵源,一直以名門之后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節(jié),仕宦不甘居人后,著述也不甘居人后。以此成名,也以此喪身。莘縣信息港 m.nuodekang.com.cn編輯部獲悉
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在為彭城太妃治喪期間,行為失檢得罪了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范曄郁郁不得志,就借助修史來寄托他的志向,開始寫作《后漢書》。元嘉二十二年(445年),當(dāng)他完成了本紀(jì)、列傳的寫作,同時又和謝儼共同完成《禮樂志》、《輿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時候,有人告發(fā)他
參與了劉義康的篡位陰謀,因此下獄而死。謝儼怕受牽連,毀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后漢書》只有紀(jì)傳部分流傳了下來。
在范曄《后漢書》之前,已問世的有關(guān)東漢歷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主要的有東漢劉珍等奉命官修的《東觀漢記》、三國時吳國人謝承的《后漢書》、晉司馬彪的《續(xù)漢書》、華嶠的《后漢書》、謝沈的《后漢書》、袁山松的《后漢書》,還有薛瑩的《后漢記》,張瑩的《后漢南記》、張璠的《后漢記》、袁宏的《后漢記》等。
八家《后漢書》謝承《后漢書》,一百三十卷。謝書紀(jì)、志、傳諸體俱全,且有所創(chuàng)新。如《兵志》、《風(fēng)教傳》為其所獨有。從佚文推斷,《獨行》、《方術(shù)》、《逸民》、《列女》諸傳當(dāng)創(chuàng)始于謝書,并為范曄所吸取。謝書表彰忠義隱逸,不以名位為限。且謝書中所述江南名士甚多,為范書及其他諸家后漢書所不及。現(xiàn)存謝書佚文數(shù)量較多,其中又半為范書所失載。但此書地方色彩較濃,京洛事缺于三吳,不能全面反映東漢一代歷史。
薛瑩《后漢記》,一百卷。此書佚文所存數(shù)量甚少,僅光武、明、章、安、桓、靈六帝紀(jì)論及少數(shù)人物傳散句。其論贊褒貶抑揚,發(fā)自胸臆,直道而陳,有一定的史識。
司馬彪《續(xù)漢書》,八十三卷。其八志并入范曄《后漢書》,已見前述。紀(jì)傳佚文數(shù)量僅次于謝承書。書名《續(xù)漢書》顯系接續(xù)《漢書》而作。
范書刪改諸史時,重于文采,有的史實節(jié)略過甚,以至晦暗不明,往往要靠諸家后漢佚史訂補,而《續(xù)漢書》最受重視。以李賢注為例,引司馬彪書多達一百四十九條,遠在他書之上。裴松之《三國志注》中,引用《續(xù)漢書》釋漢末之事也最多。
華嶠《后漢書》,九十七卷。嶠改稱志為典,計劃寫十篇,惜未竟而卒。復(fù)由其子華徹、華暢相繼整理,始成完帙。南北朝時,劉勰于《文心雕龍》中稱其書“準(zhǔn)當(dāng)”,與司馬彪書之“詳實”等駕齊觀。所以范曄撰《后漢書》,除以《東觀漢記》史料為基礎(chǔ)外,華嶠書成為其主要藍本。直接襲用華嶠論贊可知者達十處之多,占范曄論贊的十分之一。
謝沈《后漢書》,一百二十二卷。所存僅《禮儀》、《祭祀》、《天文》、《五行》、《郡國》五志佚文,對《續(xù)漢志》略有助益。列傳佚文甚少,且與范書雷同,用處不大。
袁少松《后漢書》,一百卷。袁書紀(jì)傳質(zhì)量不高,佚文偶有可取。但志書較全,佚文亦多,其中《郡國志》、《五行志》佚文對訂補《續(xù)漢志》較有助益。
張璠《后漢紀(jì)》,三十卷!逗鬂h紀(jì)》似為未完之作,流傳不廣,散亡亦早。但所記漢末之事頗詳,為袁宏所吸取。從佚文看,四庫館臣以為皆以袁紀(jì)文意為佳。故璠紀(jì)利用價值不大。
張瑩《后漢南記》,五十五卷。書早亡,佚文數(shù)量也最少。唯安帝見銅人條,為其所獨載。
以上,前七書的輯本,以清姚之駟的《后漢書補逸》為最早。清人輯本中質(zhì)量最精的,當(dāng)推汪文臺的《七家后漢書》。
汪氏留意于諸家后漢書,以稽古余力,重為搜補。于所藏姚輯本,隨見條記,丹黃殆遍。弟子汪學(xué)敦復(fù)有增益,輯稿遂成。其取輯廣博,輯文豐富,考辨精審,出處周詳,編目有序,末附無名氏《后漢書》佚文一卷,頗便于用。不過,汪氏僻居遠縣,觀覓善本以資校助,脫漏衍訛,在所難免。汪氏歿后,書稿售于他人,雖經(jīng)湯球手錄以付其子,但仍有散失。光緒八年(公元1882 年)趙 叔、林粲英刊行時,?涛淳,復(fù)增舛。加上未輯張瑩記,其功未畢,有待訂補。最近周天游《八家后漢書輯往》的出版,彌補了汪輯的不足,是目前較好的輯本。
范曄以《東觀漢記》為基本史料依據(jù),以華嶠書為主要藍本,吸取其他各家書的長處,刪繁補缺,整齊故事,超越眾家,后來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曄《后漢書》取代《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并稱“三史”,盛行于世。而諸家《后漢書》,除袁宏《后漢紀(jì)》外,都相繼散亡。于是范曄《后漢書》成為我們現(xiàn)在研究東漢歷史的最基本的依據(jù)。
范曄《后漢書》的記述,起于劉秀起兵推翻王莽,終于漢獻帝禪位于曹丕,詳載了東漢一百九十五年的歷史。
《后漢書》南宋紹興刊本《后漢書》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jì)傳體史書,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四史”。書中分十紀(jì)、八十列傳和八志(司馬彪續(xù)作),記載了從王莽起至漢獻帝的195年歷史
《后漢書》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xué)家范曄編撰,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jì)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逗鬂h書》是繼《史記》、《漢書》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寫的重要史籍。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并稱為“前四史”。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劉秀《后漢書》
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后漢書》
大丈夫當(dāng)雄飛,安能雌伏?
《后漢書》
仕宦當(dāng)作執(zhí)金吾,娶妻當(dāng)?shù)藐廂惾A。
——劉秀《后漢書》
歲月騖過,山陵浸遠
——范曄《后漢書》
男兒要當(dāng)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
《后漢書》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劉向《后漢書》
君子之行,動則思義,不為利回,不為義疚。
《后漢書》
掩目捕雀。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何進傳》引諺語。掩:遮,捂。本句大意是:捂住自己的眼睛去捕麻雀。~和“掩耳盜鈴”意思相同,說的是捉麻雀的人怕麻雀看見而飛走,連忙捂住自己的服睛;偷竊別人大鐘的人,怕鐘聲響起來人家聽見,急忙捂住自己的耳朵。這兩個成語生動地諷刺了那種自己欺騙自己的人的愚蠢行動。
疾風(fēng)知勁草。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王霸傳》。疾:猛烈。本句大意是。其有經(jīng)過猛烈的大風(fēng),才能知道什幺樣的草是最強勁的!亲h光武帝劉秀贊譽王霸的話。“光武謂霸日:‘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后世用以比喻只有經(jīng)過危難或戰(zhàn)亂的嚴酷考驗,才能識別出誰的意志堅強,誰是忠誠可靠者。唐太奈李世民《贈蕭瑀》詩云:“~,板蕩識誠臣。”意謂經(jīng)歷動亂之世,才能分辨出誰是忠臣。
蒲鞭便示辱。
有志者事竟成。 后漢書名言好句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耿弁傳》。競:終于。本句大意是:有志氣的人終于會把事業(yè)完成.耿弁是漢光武帝(劉秀)手下的大將,開國功臣。他在南陽時曾建議劉秀討平齊地強敵張步;后來經(jīng)過艱苦奮戰(zhàn),終于擊敗了張步,齊地悉平。劉秀認為耿棄的功勞大于西漢韓信當(dāng)年平齊的功勞,稱贊耿彝說:“將軍前在南陽建此大策,常以為落落難舍,~。”從此,~成了著名格言,用以說明只要有志氣,事業(yè)終于成功,干百年來為人所習(xí)用。荀子《勸學(xué)篇》說。“懊而舍之,朽術(shù)不折;鎮(zhèn)而不舍,金石可鏤”,俗話說“功夫不負有心人”,“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都是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說明了~的道理,F(xiàn)可以此句勉勵青年樹立遠大的志向,完成時代賦予自已的使命。
枳棘非鸞鳳所棲。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仇覽傳》。枳(zhǐ止)棘:多刺的灌木或小喬小。鸞鳳:鳳凰一類高貴的鳥,相傳它非醴泉不飲,非梧桐不棲。本句大意是:枳棘這樣低矮多刺的灌木叢,不是鳳凰那樣高貴的鳥類所棲居的地方。這句比喻杰出的人物不愿屈就局促的地方,也可用作謙詞,說有名的人不肯到自己這小地方來工作。
忍辱含垢,常若畏懼。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曹世叔妻傳》。忍辱:忍受恥辱。含垢(gòu購):承受侮辱。垢,污穢;也作“詬”,作恥辱講。這兩句大意是:忍受著恥辱,經(jīng)常好像懷著畏懼。這是東漢曹世叔妻(即班昭)《女誡·卑弱篇》中的話:“謙讓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惡莫辭,~,是謂卑弱下人也。”《女誡》宣揚男尊女卑、三從四德的封建倫理,不足為訓(xùn);~要女人以忍辱負重、卑弱下人為美德,更是須要批判。現(xiàn)在拋棄其原意,可借以形容身處逆境中的人不得已而忍受恥辱,畏首畏尾,動輒得咎,經(jīng)常處在恐懼的狀態(tài)之中。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后漢書經(jīng)典語錄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馮異傳》。東隅(yu魚):東邊,指太陽升起的地方。桑榆;指太陽落下的地方。這兩句大意是:早晨受到損失,傍晚挽救回來。此句是千年流傳的民間俗諺,具有明顯的勸誠意味,它勸導(dǎo)人們正視變故,正視損失,以積極的態(tài)度,從眼下做起,來彌補失誤,不能因過失而失去心態(tài)平衡。此句長于打比方,說理貼切,手法委婉,句式整齊,結(jié)構(gòu)謹嚴,富有積極意義,至今常為人頻頻引用。
位尊身危,財多命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