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撫育幼蟻、飼喂蟻后、兵蟻和幼蟻等工作,(見社會行為)。兵蟻頭部有圓形、卵圓形、近乎方形或長方形等,有色素,高度骨化,上顎發(fā)達,根據(jù)上顎形狀,可分上顎兵與象鼻兵兩大類,無眼或僅存痕跡,專司捍衛(wèi)群體,約占群體的5%左右,少數(shù)種類缺兵蟻。繁殖蟻頭圓形或卵圓形,有一對復眼,復眼的背方或背前方有一對無色透明的單眼,觸角9~32節(jié),念珠狀,咀嚼式口器。胸、腹部黃至暗棕色,沒有如螞蟻的“狹腰”。翅膜質,不飛時平疊于體背,超過體長,前后翅略等,靠近翅基有一橫縫,稱為“肩縫”,飛翔脫翅后,翅基部殘存翅鱗。原始繁殖蟻通常一對,是由有翅成蟲經群飛、脫翅配對后發(fā)展而來,俗稱蟻王和蟻后,它們居住在特定的“王室”里,專司交配產卵。蟻王體形變化不大,色澤加深;蟻后的腹部因懷卵逐漸變得異常膨大,如黑翅土白蟻蟻后體長可達8厘米。蟻后產卵能力高,某些土白蟻一晝夜能產卵4000~5000粒,多的可達1~2萬。在家白蟻和散白蟻屬的群體中,都曾發(fā)現(xiàn)一王多后或多王多后現(xiàn)象,此種情況以出現(xiàn)補充型繁殖蟻時最為常見。白蟻遍布于除南極洲外的六大洲,其主要分布在以赤道為中心,南、北緯度45°之間。全世界已知白蟻種類有3000余種,據(jù)美國科學家的電腦模擬分析,全球白蟻資源數(shù)量人均約占有0.5噸,而以白蟻的個體重量1克為計算,人類擁有的白蟻個體數(shù)人均約有50余萬只,確是一個聳人聽聞的數(shù)字,事實也確實如此。我國地處亞洲東部,跨東洋區(qū)和古北區(qū)兩大動物地理區(qū)系,白蟻種類異常富庶,已知白蟻有4科44屬479種,大多分布于南方,少數(shù)出現(xiàn)于華北和東北的遼寧等地。其中危害房屋建筑的白蟻種類有70余種,主要蟻害種有19種。白蟻在我國的活動分布主要在淮河以南的廣大地區(qū),向北漸漸稀少,往南逐漸遞增,全國除新疆、青海、寧夏、內蒙古、黑龍江、吉林等省(區(qū))外,其它省(區(qū))都有其分布記錄。其中,云南省分布白蟻種類最多(125種),其次是廣東(69種),廣西(67種)和海南(65種),遼寧、北京、山西等省、市分布白蟻種類最少。我國白蟻分布的北界呈東北向西南方向傾斜,最北的分布是在遼寧的丹東和北京地區(qū),至西藏墨脫一線為界,其東南部是我國白蟻的分布區(qū),約占全國總面積的40%。白蟻是多形態(tài)昆蟲,一般每個家族可分為兩大類型:繁殖型
生殖型又稱繁殖蟻,指有性的雌蟻和雄蟻,它們的職責是保持舊群體和創(chuàng)立新群體,分原始繁殖蟻和補充繁殖蟻兩類。原始繁殖蟻是長翅型有翅成蟲(或稱成蟲第一型),每巢內每年出現(xiàn)許多長翅型的繁殖蟻,在一定時期,分群飛出巢外進行交配時,翅始脫落。在較低級的木白蟻和散白蟻巢中,往往有不離巢的有翅成蟲,但體色淡,翅脫落時并不整齊,其中有性機能者稱為擬成蟲。繁殖型分為長翅型(第一型)、短翅型(第二型)、無翅型(第三型)三種。1.長翅型(第一型)或有翅型:體軀骨化,黃、褐或黑色,有兩對發(fā)達的翅。每年4-6月是其分飛高峰期,特別是在春夏雨后悶熱時,大量長翅繁殖蟻從蟻巢中飛出,在離巢不遠處的建筑物附近低飛,飛行時間很短,這種現(xiàn)象稱為婚飛或群飛(分群)。群蟻在低空飛舞,好像在開舞會,各自毫無拘束地自由選擇對象。"情投意合者"飛落地面,各自脫掉翅膀,雌雄成雙追逐,通常為雌前雄后,完成"婚配"大事。配對后的雌雄成蟲經一段時間后,便開始尋找合適場所,建筑新巢"定居"。入穴后,雄蟲常用口器舔舐雌蟲的腹部,有時雌雄蟲彼此舔舐,然后產卵,繁殖后代,另立新的群體。這對"新婚"的雌雄蟻,就是未來新群體的母蟻和父蟻,也就是新群體中的蟻后和蟻王。大多情況下,這對伴侶終身過著"一夫一妻制"的文明社會生活。但不是婚飛中的所有個體都能成雙建立新群,當它們大量飛出時,常被各種鳥類、捕食性昆蟲或其他動物吃掉,往往只有其中的少數(shù)能夠幸存下來,但盡管是少數(shù),也足以維持其種族繁衍,并造成對木質建筑物的危害的了,王后躺在王室中可是專門"生育"的,到一定時期又有成蟲出飛建立新的群體。2.短翅型(第二型)稱為補充繁殖型。白蟻群體久居住在一個地方,常造成食料不足,迫使部分工蟻和少量兵蟻離開主群體遠去尋食找水。隨著時間推移和距離的遠離,再加上其它外界因素的影響,結果使它們與主群體完全失去聯(lián)系。這時它們即組成小群體,然后群體內部就能產生補充型蟻王和蟻后,而成為獨立群體。另外,當原始蟻王、蟻后死亡后,短翅型蟻王、蟻后作為補充出現(xiàn),延續(xù)整個白蟻群體的繁衍。3.無翅型(第三型)無翅補充型蟻王、蟻后(第三型蟻王、蟻后)比“第二型”更少見。在西沙原鼻白蟻和散白蟻群體內發(fā)現(xiàn),在家白蟻群體內也偶有發(fā)現(xiàn)。來自不具翅芽的幼蟲或來源于工蟻。補充繁殖蟻有兩類:短翅型(或稱成蟲第二型)和無翅型(或稱成蟲第三型)。此種現(xiàn)象在較高級的白蟻科昆蟲的巢中比較少見。非繁殖型非繁殖型指沒有繁殖能力的白蟻。它們無翅,生殖器官已經退化,包括若蟻、工蟻、兵蟻三大類。根據(jù)其擔負的是勞動還是作戰(zhàn)的任務,有工蟻與兵蟻之分。1.工蟻在蟻群中數(shù)量最多,占群體數(shù)量的絕大部分,形態(tài)與成蟲相似,通常體色較暗,有雌、雄性別之分。工蟻頭闊,復眼消失,有時僅存痕跡。工蟻往往還有大、小型之分,無生殖機能。擔任巢內很多繁雜的工作,如建筑蟻冢,開掘隧道,修建蟻路,培養(yǎng)菌圃,采集食物,飼育幼蟻、兵蟻和蟻后,清潔衛(wèi)生,看護蟻卵等。在無兵蟻的種類中,它們還要負責抵御外敵。若干原始性白蟻,往往沒有工蟻。2.兵蟻兵蟻是白蟻群體中變化較大的品級,除少數(shù)種類缺兵蟻外,一般從3~4齡幼蟻開始,部分幼蟻分化為色澤較淡的前兵蟻,進而成為兵蟻。是群體的防衛(wèi)者,雖有雌雄之分,但不能繁殖。兵蟻的頭部長而高度骨化,上顎特別發(fā)達,但已失去了取食功能,而成為御敵的武器,還可用上顎堵塞洞口、蟻道或王宮入口。由于兵蟻失去了取食功能,因而食物由工蟻飼喂兵蟻大致可分上顎型和象鼻型2類,前者有強大的上顎,好似一把二齒的大叉子。后者有發(fā)達的額鼻,頭延伸成象鼻狀,當它與敵搏斗時,可噴出膠質分泌物,涂抹敵害。兵蟻往往有大、小型或大、中、小型之別。兵蟻在白蟻群體中所占的比例是固定的,多則被吞食消滅,少則分化增補。這種調節(jié)作用可能是通過兵蟻的頭部或胸部腺體所分泌的社會外激素在群體中的傳遞而實現(xiàn)的。兵蟻也有雌、雄之分。兵蟻的復眼除少數(shù)種類發(fā)達外,一般全缺,或退化只留痕跡。觸角的環(huán)節(jié)數(shù)常較生殖型個體少。兵蟻主要擔任防衛(wèi)工作,有些種類(如家白蟻中的兵蟻)還可以從額腺中分泌防御性乳汁。沒有繁殖能力,沒有翅膀,任務為:儲運食物、飼養(yǎng)蟻王、蟻后、兵蟻及哺育卵子等等。3.若蟻若蟻指從白蟻卵孵出后至3齡分化為工蟻或兵蟻之前的所有幼蟻。有些種類缺少工蟻,由若蟻代行其職能。白蟻屬于漸變態(tài),羽化為有翅成蟲,氣候條件適宜時,由巢內成群飛出擴散移殖,這個過程稱為“群飛”。白蟻活動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在長江流域,一般3~11月活動比較顯著,大多數(shù)種類畏懼光亮,筑巢和活動地點都以陰暗之處居多。無發(fā)聲器官,但靠頭部打擊基質而引起振動,發(fā)出一定頻率的聲訊號,藉以傳遞信息。此外,由工蟻腹板腺分泌的跟蹤外激素,有誘引同種白蟻跟蹤而行、尋覓食物、探索方向的作用。白蟻按棲性可分3類:木棲性白蟻在木材或樹干中蛀成不規(guī)則的隧道,與土壤基本上沒有直接聯(lián)系;土棲性白蟻依土筑巢,專門在地下活動,或雖能在地面活動,但仍與地下蟻巢有密切聯(lián)系;土木兩棲性白蟻可在土中筑巢,也可在木材中筑巢,巢位可在地下,也可在地上。中國云南、廣西和海南已發(fā)現(xiàn)5種筑壟白蟻:云南土白蟻和土壟大白蟻能筑一至數(shù)米高的大型壟巢;大鋸白蟻所筑的硬壟堅如磐石;黃球白蟻的壟巢聳立地面,如孤峰突起;五指山歪白蟻在草叢中筑小型土壟。在非洲、南美洲和澳洲的熱帶森林和草原上,有圓錐狀、饅頭狀、蘑菇狀等各種白蟻土堡,如澳洲北部的一種弓白蟻,筑高而長的楔形壟巢,有規(guī)律地朝南北指向,有“羅盤白蟻”之稱。相關因素:白蟻的生活環(huán)境主要與溫度、濕度(水分)、空氣、光線和土壤有關。溫度:白蟻是喜溫性的昆蟲,氣溫是影響白蟻分布的主要因素,所以白蟻都分布在赤道兩側,越近赤道白蟻種類越多,密度越大,生活方式也越復雜。據(jù)測試,臺灣乳白蟻(家白蟻)的最適氣溫為25-30攝氏度,最低致死溫度是-3攝氏度,經7天后全部死亡;-1攝氏度,9天全部死亡;1攝氏度,14天死亡;4攝氏度,28天死亡;8攝氏度,34天90%以上死亡;而10攝氏度時,經一個半月80%還正常生活,僅有少部分死亡或不正常,所以臺灣乳白蟻具有較寬的溫度適應能力。濕度:群體發(fā)達的白蟻種類,需要專門的水分供應,以維持群體的水分和濕度需要。白蟻蟲體含水量約79%,白蟻巢體含水量占30%-37%,平均33%。白蟻群體有專門通往源的吸水線(吸水蟻路),通過吸水線來保證自身和巢體對水分的需求,這是毫無異議的事實。堤壩上生活的黑翅土白蟻為了獲得其巢群所需的水分,必須有蟻路通到水源,堤壩上比較近水源的地方是迎水坡的水庫水,堤壩內浸潤線和反濾體的自由水,所以堤壩白蟻都會筑蟻路到這些水源豐富的地方取水。白蟻食性很廣,其營養(yǎng)物質來源于植物,以植物性纖維素及其制品為主食,兼食真菌和木質素,偶爾也食淀粉、糖類和蛋白質等等。然而,人們也常見白蟻會蛀食人造纖維、塑料、電線,電纜甚至磚頭、石塊、金屬等,它們是以口吐蟻酸(甲酸)之類的化學物質來腐蝕、熔化這些物件的。除此之外,也能吞食同一蟻巢內的白蟻尸體、幼蟻發(fā)育中蛻下的舊皮,在外界食料缺乏的情況下,也會吞食蟻卵甚至幼蟻。不過相互吞食不是它們的正常營養(yǎng)方式。白蟻是一種有二億五千萬年生存歷史的昆蟲;有翅成蟲的前后翅幾乎等長,翅長超過身體;工蟻、兵蟻大多淡白色或灰白色,其胸腹間交接部分寬度變化不大,眼睛退化畏光,行隱蔽活動:食料為木質纖維素類物質,不貯糧;屬不完全變態(tài)類昆蟲。而螞蟻僅有六千萬年生存歷史;其有翅成蟲的前翅大于后翅;多為黃色、褐色、黑色或桔紅色,其胸腹間有明顯細腰節(jié),不怕光,多在露天場所活動;以肉食性或雜食性為主,有貯糧習慣;屬完全變態(tài)類昆蟲。白蟻防治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白蟻的滅治,這主要是常見于建筑物等在遭到白蟻危害后采取的一種滅治手段。二是采用預防白蟻侵入危害的一種手段,多用于新建房屋的預防,根據(jù)多年經驗總結出以下主要防治方法:白蟻的滅治
一、在發(fā)現(xiàn)的蟻危害處,想法找到蟻巢或蟻路。首先將滅蟻粉劑盡量能夠噴灑到蟻巢內或蟻路內的白蟻身上,使其能夠相互傳染毒性,達到滅治效果。
二、在發(fā)現(xiàn)白蟻危害的地方,將木制門窗框按一定距離鉆孔灌注藥粉,周邊土壤同時噴灑藥粉,使木材及土壤都含有一定的毒素,白蟻活動觸毒取食都會中毒而死亡。
三、誘殺法,由于農藥噴灑容易形成土壤的污染和破壞,在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使用生物防治的方式攔截和滅殺白蟻。
根據(jù)資料顯示,安裝白蟻控制誘集器的是在建筑物周圍埋設白蟻控制誘集器,添加誘導劑,誘導劑的作用是和土壤發(fā)生反應生成木材腐蝕性氣味及模仿巢穴的二氧化碳氣味,研究證明這些成分是白蟻最喜歡的氣味,周圍的白蟻會在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人工地下蟻站并且會侵食蟻站的木條,一旦發(fā)現(xiàn)蟻站內木條被侵食,施工人員在白蟻控制誘集器中投放餌劑,
餌劑使用的配方是添加了昆蟲生長調節(jié)劑及破壞白蟻消化系統(tǒng),白蟻食用餌劑后會喪失幾丁質合成的能力,“蟻后”在食用餌劑后所產的卵不能成蟲,食用餌劑后的白蟻外表皮變得薄而脆,因不能支撐白蟻蛻皮的壓力而死亡。從而安全、徹底地的滅殺整巢白蟻。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