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縣信息港撰文莘縣縣名略考“莘”字讀如身(shen),有長、眾、多之意。作為地名,全國有多處,而境內(nèi)出現(xiàn)較早!蹲髠?桓公十六年》說:“宣姜與公子朔構(gòu)急,公使諸齊,使盜待諸莘,將殺之。”杜預(yù)《春秋左氏傳集解》說:“陽平城西北有莘亭。”酈道元《水經(jīng)注說:“莘為自衛(wèi)適齊之道”,又說:“漯水又北絕莘道,城之西北有莘亭”,皆指此地。公元前589年,齊伐魯、衛(wèi),魯、衛(wèi)求救于晉,晉發(fā)兵,齊軍東退,《左傳?成公二年》說:“師從齊師於莘”,亦指今之莘縣北。今之莘縣境內(nèi),漢初始設(shè)縣,北部為陽平縣(即后來的莘縣),南部為東武陽縣(即后來的朝城縣)和畔觀縣(即后來的觀城縣)。東武陽縣城位于武水之北,水北為陽,此地又屬東郡轄區(qū),故稱東武陽。觀城原系夏禹之子武觀的封地,武觀曾一度叛亂,故縣名始稱“畔觀”(畔如叛)。陽平縣城位于漯水之北,縣境內(nèi)又無山丘,故稱“陽平”。古人尚陽,平字又有豐收之意,兩個字合在一起是非常吉利的。晉代,因在元城(今屬河北大名)設(shè)陽平郡,故撤銷陽平縣,其地并入樂平縣(治所在今聊城市沙鎮(zhèn)一帶)。后魏時,復(fù)置陽平縣。北齊時,原樂平縣建制撒銷,陽平縣改稱樂平縣。隋初,從樂平縣分出一部分轄地,增設(shè)莘亭縣,治所在今蘋縣城北.蘋亭縣之名緣于莘亭。孟子說過:“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說文解字》據(jù)典銓釋,野即效外,并進(jìn)一步解釋說,距王城二至三百里稱野。在夏商之交,今之曹縣一帶曾有一王國叫有莘國,今之莘縣距當(dāng)時的有莘國王城(今曹縣莘冢集帶)也就是二百多里,故歷代史家認(rèn)定伊尹躬耕之處即今之莘縣城北。伊尹身為農(nóng)夫,卻在潛心探討治國之道,后隨有莘之女陪嫁商湯,終被重用,助湯滅夏,輔佐商代四世國王治理天下,成為名揚(yáng)四海、萬世流芳的一代賢相!端(jīng)注》中說莘縣城北有莘亭,莘縣舊志說莘亭建于漢代,附近還建有伊尹廟,“伊廟松風(fēng)”被列為莘縣“八景”之一。后來廟毀亭廢,只剩遺址。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東昌知府程光珠訪求遺跡,親書“莘亭伊尹耕處”6字,并題文日“堯舜之道,畎畝之中,圣作物睹,龍?jiān)苹L(fēng)”。莘縣知縣劉蕭重建莘亭,并樹碑以刻程文。今亭已不存,唯舊碑尚立于大里王村西。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廢樂平、莘亭二縣,合二縣之地設(shè)陽平縣。開皇八年(公元588年),改陽平縣為清邑縣(縣名與曾建于今聊城西南的清邑縣有關(guān)),并從清邑縣分出部分置武水縣(因臨近武水溝得名,故城在今聊城市沙鎮(zhèn)一帶)。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廢武陽郡,設(shè)莘縣,清邑、武水皆屬之。楊廣即位后,廢莘州,改清邑為莘縣,隸屬魏州(治元城),這是莘縣之名在史書上首次出現(xiàn)。由此看來,莘縣之地夏末屬有莘國,后來縣內(nèi)又建有紀(jì)念伊尹躬耕的莘亭,縣名便是由“有莘”和“莘亭”演化而來。此后,莘縣曾再度設(shè)州(唐初),也曾短時(1年)復(fù)置過莘亭縣?谷諔(zhàn)爭時期曾短時(2年)稱過莘朝縣,建國后曾短時(2年多)撤銷過莘縣建制。但從隋大業(yè)年間至今的1400年中,莘縣這個名字基本上一直叫下來了。只不過今日莘縣的版圖包括了原莘縣、朝城縣觀城縣的幾乎全部和范縣、濮縣的一部分,總面積大一些而已。綜上所述,莘縣縣名由來大致可表述為:夏商之交,此地屬有莘國,商代名相伊尹參政前曾躬耕于此。為紀(jì)念伊尹耕莘之事,漢代在今之莘縣城北曾建莘亭,隋代在此設(shè)過莘亭縣。莘縣縣名便源于有莘國與莘亭縣。莘縣從漢代建縣至今已有1700余年歷史。以“莘縣”命名,也已有1400余年。